您现在的位置: 国际动态>>正文国际动态

    联合国气候大会在波恩开幕 个人碳交易指出新方向

    栏目:国际动态  点击次数:885  更新时间:[2017-11-08]   作者:admin

      这是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后首次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美国的退出给国际性的气候谈判增加了许多不确定性。随之而来的是,中国走向全球气候治理的舞台中央。大会前,英国媒体就已称:中国将成为波恩气候大会的主角!

        2017年6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协定》

        国际社会精心打造的“应对气候变化”这艘巨轮,在暗流汹涌的地缘政治波涛上,摇曳不定,随时有倾覆之危。何去?何从?

        正视“个人碳交易”的定位

        要了解这个陌生而洋气的新名词,首先,你得了解什么叫“碳交易”。

        “碳交易”是由联合国为应对气候变化、减少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排放而设计的一种新型国际贸易机制,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这一机制将气候变化科学性问题、减少碳排放技术性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经济性问题紧密结合,旨在借助市场力量解决这个科学、技术、经济的综合谜题。

      在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中确立了三种减排机制:1、排放权交易(ET),2、联合履约(JI),3、清洁发展机制(CDM)。除《京都议定书》之外,还有自愿减排机制(VER),主要是一些企业和个人为履行社会责任,自愿开展碳减排及碳交易的机制。

        现有碳交易体系是以总量控制为原则,在碳减排政策和机制设计方面也以调控生产领域为主,个人消费领域碳减排更多的采用的是软激励和软约束。但是,研究证实:我国个人家庭生活的直接和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社会总排放量42%~49%。有学者提出:仅有技术创新是不够的,如不改变个人生活方式,必将导致更高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

        “个人碳交易”正是将节能减排的重任从生产领域向个人消费领域拓展,主张在碳减排工作上广泛开展“人民战争”,积极鼓励全民参与!然而,个人碳交易虽有巨大潜力可挖,却并无前例可循。对照现有碳交易的框架,个人碳交易不是排放权交易(ET),不是联合履约(JI),不是清洁发展机制(CDM),不完全是自愿减排机制(VER)。个人碳交易,广义上属于自愿减排机制范畴,但又差别于自愿减排机制的现有模式。个人碳交易机制想要落地发展,必须先解决两个问题——如何突破现有框架约束,设计出个人碳交易的创新机制?何种框架具有更高的社会效率?北京市“我自愿每周少开一天车”平台也是借鉴此思路的有益实践。平台对私家车停驶的碳减排量进行核算,基于方法学的科学支撑,用户的减碳量在获得积分奖励的同时,也可以由交易代表以市场价格购买,而后销售至北京市碳市场,开创了个人碳交易实践的先例。

      “个人碳交易”市场发展正充满着巨大机遇!

        让我们先来看几组权威数据——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的报告(2017年)显示——2015年全球碳排放总量322.94亿吨,人口总数73.34亿,人均碳排放4.4吨/年;中国碳排放总量90.85亿吨,人口总数13.79亿,人均碳排放为6.6吨/年。而根据科学家的评估——如果地球温升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那么到2050年人均的碳排放要在2.1吨/年以内。为达成目标——到2050年,全球碳排放量要在2015年基础上人均下降2.3吨,下降率达到52.3%;到2050年,中国个人碳排放量要在2015年基础上人均下降4.5吨,下降率达到68.2%。从碳排放总量看,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报告(2017年)的人口数预测数据——2050世界人口总数97.72亿,中国人口总数13.64亿,那么,2050年全球减少碳排放总量需达117.73亿吨,年均减少碳排放量3.36亿吨;2050年中国减少碳排放总量需达62.21亿吨,年均减少碳排放量1.78亿吨。

        由此,将催生一个年交易量高达30亿~50亿美元的国际温室气体贸易市场!2020年,全球碳交易总额将超过3.5万亿美元!中国是最大的减排市场提供者,未来5年内,碳交易金额高达每年30~50亿人民币,有望成为全球碳交易第一大市场!

      来源:中国青年网